<video id="rfprj"><dl id="rfprj"></dl></video>
<dl id="rfprj"></dl>
<dl id="rfprj"><delect id="rfprj"><font id="rfprj"></font></delect></dl><video id="rfprj"></video><video id="rfprj"></video><dl id="rfprj"><delect id="rfprj"></delect></dl><dl id="rfprj"></dl><dl id="rfprj"></dl><dl id="rfprj"></dl>
<dl id="rfprj"></dl><video id="rfprj"><i id="rfprj"><font id="rfprj"></font></i></video>
<dl id="rfprj"><i id="rfprj"></i></dl><video id="rfprj"><i id="rfprj"></i></video>
<dl id="rfprj"></dl><video id="rfprj"></video><dl id="rfprj"><i id="rfprj"></i></dl><video id="rfprj"></video>
<video id="rfprj"><i id="rfprj"><delect id="rfprj"></delect></i></video><dl id="rfprj"></dl><video id="rfprj"><i id="rfprj"><font id="rfprj"></font></i></video>
 
首頁 > 新聞中心 > 今日海東
民族團結之花越開越艷——海東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綜述
來源:    時間:2022年09月23日    

海東日報記者 巴迎桂 報道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春華秋實。

漫步海東大地,處處可見這樣團結和諧的美麗畫卷:一條條筆直的鄉村道路連接大山內外,一排排新居讓萬千村民安居樂業,一所所校園回響著各族學生的瑯瑯讀書聲,各民族群眾互幫互助水乳交融。

十年來,海東市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持續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團結一心、不懈奮斗,探索出一條具有“海東經驗”的創建之路,成功創建4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4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區,6個省級先進縣區,162個市級示范點,并于201912月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稱號。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已成為海東各族群眾的主旋律,一曲曲團結和諧的動人樂章正在河湟大地奏響。

在新的起點上,腳步不曾停歇。海東市不斷鞏固提升示范市創建成果,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力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新高地的共同體理念在海東市各族干部群眾心中深深扎根,民族團結的基石越來越堅固,民族團結之花越開越艷。

?和諧家園共筑夢

初秋時節,走進海東市平安區洪水泉回族鄉,道路兩旁逐漸泛黃的樹葉隨風飄揚,百年古寺古樸典雅,產業基地一片生機。村口的養殖小區里,兩排牛舍整齊排列,牛場里的牛羊膘肥體壯,村民們正在打草、喂牛,忙得不亦樂乎。

“這些年,特別是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后,政府加大了資金和項目的扶持,我們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村民也能享受跟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出門不走泥巴路,健身休閑有廣場,小橋流水像景區?!焙樗l洪水泉村村民馬有福說。

為了將民族團結融入村各項工作之中,平安區以推進鄉村振興和構建民族團結為重點,依托洪水泉清真寺,投入近700萬元在洪水泉村打造民族團結教育基地,成為全區、全市乃至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的新陣地和新窗口。

“愛國家、有信念、明事理、守法律、嚴治家、敬長輩、講勤儉、不浪費?!痹诤樗l,每家每戶墻上都標著自家的家風家規家訓。洪水泉村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貫穿到每個家庭文明建設中,經常性開展“民族團結宣講進院落”“我為群眾辦實事”等主題實踐活動,讓村民在文化滋養中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如今的洪水泉鄉,自強自立、勤勞致富的風氣越來越盛。

在海東市平安區平安街道化隆路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來自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11個民族的老人們和諧融洽地生活在一起,這里也常常上演著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故事。

65歲的漢族老人張翠仙和回族老人馬啟梅是室友,今年是兩位老人共同生活的第三年。多年來,她們從來沒有起過矛盾。張翠仙老人的雙腿患有殘疾,不方便出門,馬啟梅就時常陪伴在她身邊,和她聊天,互相攙扶,就像老人們自己說的那樣:她們沒有任何血緣關系,但卻是這輩子最親的親人。

化隆路社區居民范麗香說:“我們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我們社區的各民族團結得像親人一樣?!?/font>

化隆路社區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各個民族的群眾聚集在一起,雖然在風俗習慣、飲食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這個多民族家庭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真實詮釋了歌中所唱的“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加強民族團結,基礎在于搞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去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概括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十二個必須”中專門提到: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

近年來,海東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一主題和“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這一主線,著力建設民族團結教育基地,把民族團結進步融入社會治理,形成“團結促穩定,穩定促治理,治理促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打造12個社區“石榴籽家園”,形成了齊心助力社區黨群服務的社區“石榴籽”效應。

近年來,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喜饒加措大師紀念館和十世班禪故居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平安區洪水泉清真寺等5個單位被命名為省級教育基地,命名市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10個。青海農村干部學院、河湟文化博物館、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基地、教育基地和實踐基地建設,率先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中發揮作用、引領示范,開創了海東民族團結進步新局面,走出了具有海東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之路,為全省乃至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貢獻了“海東經驗”,樹立了“海東樣板”。

?民生工程促發展

初秋時節,記者走進海東市樂都區達拉土族鄉白草臺村,一排排庭院整齊有序,村里巷道寬闊平坦,村口墻上張貼的“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標語格外醒目,廣場上傳來孩子們陣陣的歡笑聲。

這里便是易地扶貧搬遷新村——白草臺村,全村60228人聚居于此,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把拉鏈對準這個布角,平整壓線,這樣做出來的衣服才好看?!贝迩嗬C產業園車間主任邵師傅正在指導村上婦女縫制校服。連日來,在樂都區達拉土族鄉白草臺村制衣車間,各類機械運轉的聲音不絕于耳,工人師傅們正在專心致志地趕制訂單衣服。

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土地貧瘠是白草臺村昔日的代名詞。為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2013年,達拉鄉黨委政府積極響應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將白草臺村整村搬遷至共和鄉許家寨北坡集中安置。為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2021年以來,達拉鄉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建成樂都·南涼青繡產業園。

村里有了產業園,對于既要照顧父母又要操心兩個女兒上學的王青品來說是件特別幸福的事。“以前我專門在家照顧父母和兩個女兒,家里僅靠我丈夫一年務工的費用支撐家用,日子過得緊巴巴的?,F在好了,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操心家里家外各種事?!蓖跚嗥犯吲d地說。

據白草臺村黨支部書記李萬山介紹,目前,樂都·南涼青繡產業園工裝加工車間已投入運營,該車間主要生產各類校服、工作服,工人工資按件計酬,每件11元,每人平均一天能完成1520件。今年底,刺繡、西裝2個加工車間相繼投入運營,用于生產刺繡工藝品、各類工作服、西裝、勞保用品等,預計帶動300多人就業。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焙|市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堅持以各民族發展為中心的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繪就民心工程,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各民族經濟不斷發展。

各族居民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溫情故事,每天在海東這座城市演繹。海東市著眼民生福祉、致力民生改善,不斷加大投資力度、補齊民生短板,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一直以來,海東市把民族團結進步融入經濟發展全過程,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納入全市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統籌謀劃,共同推進,不斷完善和落實差別化政策,加大對民族鄉和少數民族人口相對集中地區的扶持力度,緊扣保障和改善民生抓發展,著力解決少數民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夯實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基礎。

?富民產業繪就新畫卷

黃河北岸,青沙山南麓,有一片廣袤的山川河谷,這里就是被譽為“拉面之鄉”的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走進這片土地,處處都能感受到寧靜中散發著團結進步、和諧穩定的濃烈氛圍。

4000年前,世界上第一碗面在青海海東出世。4000年后的今天,以化隆縣為主的“拉面大軍”以數以萬計的拉面館為載體,將拉面“拉”向全國乃至世界,創造了“拉面經濟”這一名詞。也正是這一碗面,不僅讓全國各族人民對海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識,還讓民族團結之花開得更加艷麗,為民族團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化隆縣甘都鎮東一村村民馬俊福和朱和青分別是回族和漢族,兩人自小就是玩伴,長大后為了各自的理想奔波。近年來,化隆縣拉面產業越做越大,許多人外出開起了拉面館,馬俊福就是其中之一。

馬俊福在深圳開拉面館時,顧不上家里的農活,朱和青就帶著家人忙前忙后幫他操心莊稼地,解決了老朋友的后顧之憂。心存感激的馬俊福邀請朱和青到深圳打拼,在資金和技術的雙重保障下,朱和青的面館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了。

一碗拉面,拉近了各民族之間的距離,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加深了各民族之間的感情,更“拉”出了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海東市積極爭取中央、省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和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項目資金共70759萬元,重點用于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等方面。

為鞏固提升示范市創建成果,制定了《海東市“民族團結進步+”融合發展實施方案》,推進創建工作與各項業務工作同頻共振、互促共進?!袄娼洕弊鳛楹|市“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典型做法被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作為首條先進經驗在全國推廣,海東市也被評為全國第四批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范城市。

目前,海東全市群眾在外開辦經營的拉面館已達到3萬余家,從業人員達18.05萬人,覆蓋全國280個大中型城市,拉面產業經營性收入超百億元。

為了讓在外的拉面人積極融入當地社會,海東市每年都由市委主要領導帶隊,組成宣講團深入各大中城市開展黨的十九大精神、法律法規進拉面館宣講活動,為拉面從業者融入當地社會、遵紀守法、誠信經營和返鄉創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和法律保障,聽講的拉面人近萬人次,社會反響強烈,得到了中央領導和省委的充分肯定。

拉面,已成為海東人增收致富的大產業。通過這個產業,循化、化隆兩縣的少數民族群眾不僅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他們把先進的思想和技術帶回了家鄉,與家鄉人民齊心協力,創造出了幸福富裕的新生活。

近年來,海東市委開創性提出了“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新高地”的戰略目標,構筑民族團結進步的黨建、思想、產業、民生、生態、法治、文化七個高地,推動全市創建工作提檔升級、高質量發展,努力在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樹立“海東典型”、彰顯“海東特色”、貢獻“海東力量”。與此同時,與37個省市簽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跨區域服務管理協議》,在海東籍少數民族流動人員中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樹立了“海東樣板”。

歷史的時針,指向新的刻度;偉大的夢想,開啟新的征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海東市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也必將不斷開創新局面。

 

 
日本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