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rfprj"><dl id="rfprj"></dl></video>
<dl id="rfprj"></dl>
<dl id="rfprj"><delect id="rfprj"><font id="rfprj"></font></delect></dl><video id="rfprj"></video><video id="rfprj"></video><dl id="rfprj"><delect id="rfprj"></delect></dl><dl id="rfprj"></dl><dl id="rfprj"></dl><dl id="rfprj"></dl>
<dl id="rfprj"></dl><video id="rfprj"><i id="rfprj"><font id="rfprj"></font></i></video>
<dl id="rfprj"><i id="rfprj"></i></dl><video id="rfprj"><i id="rfprj"></i></video>
<dl id="rfprj"></dl><video id="rfprj"></video><dl id="rfprj"><i id="rfprj"></i></dl><video id="rfprj"></video>
<video id="rfprj"><i id="rfprj"><delect id="rfprj"></delect></i></video><dl id="rfprj"></dl><video id="rfprj"><i id="rfprj"><font id="rfprj"></font></i></video>
 
首頁 > 新聞中心 > 區縣要聞
【互助縣】互助入選全國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
來源:    時間:2023年09月21日    

海東日報訊(記者 巴迎桂)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公布了首批63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榜上有名,也是全省唯一入選的縣區。

近年來,互助縣緊緊圍繞創建國家文旅融合示范區和土族文化傳承示范區目標任務,把推動民族地域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性發展,當作增強各族群眾文化自信、凝聚力量、促進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深入開展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工作,不斷發展壯大特色文化產業,助推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從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實際需求出發,互助縣以建設省級土族文化(互助)生態保護實驗區為契機,積極挖掘傳統文化遺存,扎實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河湟文化保護工作深入推進。目前,互助縣有文物保護點305處,非遺項目73項,非遺傳承人235人,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1處,省級文化產業基地3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4家,手工藝品加工基地12家,文化企業、產業戶532家。

圍繞文化賦能鄉村振興,互助縣突出抓好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圍繞“建基地、抓項目、育人才、樹品牌”等重點,采取“以點連線帶面”策略,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的工作機制,加快建設文旅產業孵化基地,有序推進博物館、非遺傳習所等基礎建設,精心打造了一批以土族盤繡為代表的非遺品牌和文化產業,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有力支撐。

同時,互助縣堅持把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不斷夯實城鄉公共文化陣地基礎設施,大力實施公共數字文化云等重點工程項目,已建成1個總館+19個分館”的兩級網格框架,并預留了全縣294個行政村下級入口,著力建設覆蓋全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推動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依托互助縣“文化人才專項”服務工作,招募選派80余人到19個鄉鎮(街道)和8個社區開展聯點幫扶,指導、協助各文化分館開展基層文化人才培養,不斷壯大文化服務人才隊伍,緩解了基層文化人才缺乏的局面,創新打造了一批文化惠民特色品牌,不斷豐富文化活動供給。

下一步,互助縣將以成功入選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為契機,全面深挖和用活文化資源,培養和用好文化人才,培育和壯大重點文化產業,以點帶面,圍繞體制機制建設、招資引智育才、特色品牌打造、宣傳營銷推介、社會效益提升等重點工作,扎實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工作向縱深推進。

 

 

 

 
日本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