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日報記者 周曉華 報道
翻閱歷史,地處青藏高原東部、祁連山系拉脊山山脈東端南側的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看山山高、看溝溝深,土地貧瘠、生存環境惡劣,交通閉塞、縣域經濟發展較滯后;
回首來路,化隆縣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改善,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
展望前路,從鄉村美到百姓富,從產業興到新風勁,一場圍繞著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在黃河岸邊的這座小城開展得熱火朝天,一個個富有時代新意的“振興故事”,匯聚成鄉村振興的大文章,書寫在化隆大地上。
在這個收獲的季節,讓我們一起聆聽化隆縣鄉村振興的脈動。
振興故事一:小田變大田 村民共致富
仲秋時節,沿著化隆縣巴燕鎮鄉道一路向北,行使15分鐘左右,便到了巴燕鎮金家莊村。金燦燦的麥子猶如金色的毯子鋪展在道路兩旁,一輛輛收割機駛入麥田,村民們正在抓緊時間搶收,麥田里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
“聽村黨支部書記說,今年秋收后,我們啥也不用管了,就等著在家收錢?!苯衲?/font>67歲的冶金錄一邊收莊稼,一邊告訴記者,他家里的6畝耕地,常年種植馬鈴薯、油菜籽。但從今年年底開始,他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作了。
冶金錄口中的“啥也不用管”,是今年化隆縣委縣政府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路徑——“黨建引領,統一種植,共同致富”。
記者了解到,金家莊村屬淺腦山地區,全村共301戶1178人,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脫貧戶84戶334人、監測戶4戶20人,脫貧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30%,也是巴燕鎮脫貧人口最多、脫貧面最大的村。
但是,金家莊村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常年在外務工,主要從事拉面產業,村內“老弱病殘”留守問題比較突出。誰來種地、如何增收一直是金家莊村想要破解的難題。
對于金家莊村而言,“統種共富”的模式再合適不過了。
于是,金家莊村成立了全省第一個由村集體經濟入股的土地股份制專業合作社——化隆金麥田集體種植專業合作社。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冶成良任合作社理事長,與涉地的97戶農戶簽訂土地入股協議,將集中連片的61.33公頃土地進行統一整合。
冶成良告訴記者,村民將自家的小田入股到村集體成立的合作社,土地經過推平地界、溝壑、田壟,將小田變大田,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村民入股后,每畝地有60元的保底金,秋收后還能按凈收入的70%進行分紅。
“土地推平后,預計多出5%的土地,意味著村集體收益變多,統一種植后成本降低、收益增加,不計勞力的情況下,每畝地純收益在520元左右,比農戶自種收益提高了30%左右?!弊鳛榻鸺仪f村“統種共富”的帶頭人,冶成良信心滿滿。
從農戶變股東、從小田變大田、從手腳忙起來到腰包鼓起來……對于金家莊村的97戶入股合作社的村民來說,“統種共富”最大的好處就是——既脫開了身,還拿到了錢。
糧食豐產豐收既關系著百姓的“錢袋子”,更關系著“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這一時代命題。
如何讓“統種共富”的模式越來越好,如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一場新的農村改革正在悄然興起,化隆縣也正努力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努力探索著。
振興故事二:小庭院變身“增收園”
時下,走進化隆縣甘都鎮東五村,一條條干凈整潔的巷道,一幢幢錯落有致的房屋,猶如一幅如詩如畫的鄉村田園美景在眼前徐徐展開,無不彰顯著鄉村振興帶來的喜人變化。
走進東五村雙門農家院,只見農家院經營者馬占林正和家里人忙前忙后地招呼著客人,干凈整潔的小院里充滿了活力,儼然是一幅讓人向往的生活美景。這里既是馬占林一家人的老家,也是他們一家人的“增收寶地”。
自家小院能變成現在這么紅火,是馬占林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房子蓋起來好幾年了,以前也沒啥規劃,一直放著沒裝修。今年,政府指導我們發展庭院經濟,我們才把自己家的小院打造成了農家院?!瘪R占林高興地說道。
馬占林一家原來在山東省臨沂市經營拉面生意,如今老家紅火的生意讓一家人打心里覺得返鄉創業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跑來跑去還是覺得自己的家鄉好,我相信家門口的好風景,也會變成‘好錢景’?!瘪R占林告訴記者,現在一天基本能接待六七桌客人,自己掙到錢的同時還帶動了村里的剩余勞動力。
無獨有偶,在甘都鎮還有許多像馬占林一樣返鄉開農家樂的村民。
甘都鎮橋頭村村民韓建成高中畢業后便一直在福建省三明市、廣東省中山市、珠海市、陜西省西安市等地做餐飲生意。厭倦了在外面東奔西跑和漂泊不定的生活,韓建成決定回家鄉創業。
干點啥好呢?干了十幾年的餐飲,怎么也不能把自己的老本行丟了。說干就干,韓建成將自己家的小院經過一番改造后做起了餐飲生意。
韓建成的初衷便是:在自己家門口開農家樂,做最正宗的農家飯,給客人家的感覺。“開農家樂,首先定位要清晰,農家樂不是星級酒店,農家樂就是要把菜做出家常的味道,我們要用味道留住客人?!表n建成告訴記者,他還在院子留了一塊地用來種植時令蔬菜,這也是他留住客人的“法寶”。
每到周末假期,韓建成的農家院里生意就十分火爆,一桌難求。“庭院經濟發展起來了,能在家門口賺到錢,還跑那么遠干啥,現在我過得才真的是向往的生活?!表n建成告訴記者,自己農家院里的服務員都是橋頭村和附近村的村民,每個月固定工資3600元。
采訪結束時,韓建成的電話又響了起來,他接到了預訂電話,周末有一家六口要來農家院吃飯,他們又該忙活了,生意也會越來越好。
甘都鎮日漸火爆的“庭院經濟”只是化隆縣發展“小養殖、小加工、小作坊、小農家樂、小買賣”為主的“五小”庭院經濟項目的一個縮影。
鼓勵農戶改造自家農院,盤活房前屋后閑置土地種菜種花種果;支持有條件的村利用閑置莊廓建立小工廠;通過在家門口開設攤位、銷售當地農產品,增加經營性收入;舉辦庭院經濟養殖技術培訓班;鼓勵引導群眾利用庭院發展特色產業,打造一批叫得響的“土字號”鄉村特色品牌……近年來,化隆縣把庭院經濟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來抓,努力讓農村的“方寸閑地”增收又增綠,不斷激發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活力。
如今,“庭院經濟”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化隆群眾,一個個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庭院呼之欲出。未來,這些沉睡的資源,將激活鄉村產業振興內生動力,為縣域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
振興故事三:“千佛緣”里種出致富果
秋天的化隆縣,群山疊翠、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走進位于甘都鎮的“千佛緣”現代農業產業園,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一排排設施大棚十分搶眼。大棚內翠綠色的秧苗綠意盎然,鮮嫩的乳瓜掛滿枝蔓,幾名前來務工的群眾正在說說笑笑地采摘乳瓜,一派豐收的景象。
說起豐收,一個皮膚黝黑高個子的中年男子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千佛緣’的地理位置很好,土質也不錯,我有信心能種出來好多優質的蔬菜瓜果?!闭f話的這位男子便是化隆縣泊越循環農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劉四華。
記者了解到,該農業園占地面積61.65公頃,由化隆縣泊越循環農業合作社承包經營。產業園打造了西瓜、水果蘿卜、玉米、奶白菜、果樹等六個基地,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大棚外的瓜田里,一個個青綠滾圓、個頭壯碩的冬瓜成排“躺”在地上,憨態可掬。采摘工人們忙著托起手中沉甸甸的黑皮冬瓜,緊張而忙碌地搬上大貨車,幾小時就裝滿了好幾車。
“除了冬瓜,‘千佛緣’里種植的西瓜也是一絕?!被】h農科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馬麗娜告訴記者,這里種植的西瓜是“雙紅金五”品種,甘甜味美、飽滿多汁,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劉四華告訴記者,他去年通過招商引資來到化隆縣,并扎根化隆研究瓜果種植。而甘都鎮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也是讓他充滿信心的原因之一。
奔騰不息的黃河在這里緩繞了一個大彎。得黃河水資源之利,同時地處高原,充足的光照及適宜的晝夜溫差,使得“千佛緣”現代農業產業園種出的瓜果甘甜味美、飽滿多汁。
在鄉間的田野上,秋風吹拂,瓜果飄香。前來務工的村民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爭分奪秒地忙碌著。“千佛緣”現代農業產業園不僅“鼓起”了種植戶的“錢袋子”,還帶動了周邊老百姓就業。
“從開始建設這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基地以來,我們隆康村和周邊村的村民們就來這里打工,少的時候十幾個人,多的時候有幾十個人?!备识兼偮】荡宕迕裾f道。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近年來,化隆縣以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和“五個十萬畝”為契機,以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穩定增收為目標,以提升“化字號”農產品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為抓手,依托農業項目示范帶動各村有序流轉土地,吸引更多農業經營主體依托地域資源稟賦,開發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有機西瓜、優質小麥、油菜籽、馬鈴薯、青稞等特色產業項目,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將來的“千佛緣”必將成為化隆縣的“菜籃子”,海東的“后花園”,全省的“標桿園”,在全面帶動化隆縣沿黃地區果蔬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能加速帶動甘都鎮及周邊地區鄉村振興的步伐,成為化隆縣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振興故事四:聯戶幫扶“聯”出好日子
9月中旬的一個傍晚,在甘都鎮甘都街村,70歲的李得成吃過晚飯后,拿起了水管走向了自家的菜園子,精心照顧著園子里的辣椒、茄子、西紅柿等蔬菜。
看見記者一行到來,李得成便放下了手頭的事,一個勁地讓記者進房里坐。推開房門,新蓋的封閉式新房里沙發、茶幾、柜子樣樣齊全,茶幾上放著一個水杯和半個吃剩下的焜鍋饃饃。
“阿爺,家里就你一個人嗎?”面對記者的提問,李得成顯得有些難過:“老伴一直在女兒家里,兒子去西寧打工了,這里就剩下我一個人了?!?/font>
原來兩年前,李得成的妻子從地里勞作完后回家的路上,不慎從電動三輪車上摔了下來,導致癱瘓,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原本就不富裕的李得成一家更是雪上加霜。
房子塌了、老伴癱瘓了、自己的腿疼病也一天天嚴重了起來,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到了李得成的肩上,讓他一度喘不過氣來。
正當李得成為倒塌的房子和妻子高額的治療費發愁時,化隆縣旺宅開發有限公司的人來到了李得成的家里,幫他蓋起了新房。前不久,李得成搬進了新房,他緊皺著的眉頭也日益舒展開來了,許久沒有笑容的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感謝焦董事長,幫助我們翻修家園,也讓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闭f起為自己蓋了新房的企業老板,李得成豎起了大拇指。
一江清水奔流去,黃河岸邊追夢人。這幾年,在化隆縣有很多這樣的幫扶故事。
化隆縣德恒隆鄉卡什代、哇加、若索、東加、德二等村,返貧致貧風險監測戶馬牙海牙、馬舍乃、官卻吉、馬成林等9戶邊緣戶收到4家企業送來的慰問品及慰問金??徤缴系娜藗兦袑嵏惺艿搅恕鞍倨舐摪賾簟钡臏嘏?。
在牙什尕鎮下多巴二村困難群眾冶乙四哈尕家里,化隆縣委書記張愛如給他送去幫扶愛心款,并給他加油打氣,承諾為他提供更多工作機會。希望的田野見證了化隆“干部聯百戶”帶來的幸福生活。
……
近年來,化隆縣創新開展“百企聯百戶”“項目聯農戶”“干部聯百戶”系列幫扶活動,128家民營企業和244戶監測戶結對,項目帶動2275人,發放勞務報酬1448萬元。全縣黨員干部累計捐贈幫扶資金245.87萬元。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一個個生動的幫扶故事,成為化隆縣鄉村振興道路上最鮮活的場景。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的是要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一路走來,記者深切感受到化隆縣堅持從村集體經濟基礎、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出發,科學規劃、分類探索、先行先試,由廣大基層黨組織帶領黨員、群眾干事創業,有效改善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建成了一大批“生態村”“網紅村”“試點村”,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鄉村振興,時不我待。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化隆縣干部群眾篤定前行,因地制宜接續推進鄉村建設,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新的起點上繼續走好符合化隆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
在不遠的將來,一幅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鄉村興旺圖景必將呈現在化隆的山川大地上,也必將激發20萬化隆兒女繼續發力奔跑,續寫一個個精彩的春天故事。
|